(本篇為發燒專區之3)

作者:吳雪鳳 博士           關鍵字:人體調溫機制、發燒

四、高、低溫環境轉換與人體溫度調適

馬拉松選手與單車族藉由低溫環境解熱,與近年來科技與經濟發達,空調低溫設備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息息相關。特別像台灣這樣亞熱帶地區,夏季時不論是室內公共場所或家庭環境,冷氣空調系統長時間運轉已經是生活常態,而人們在高溫的戶外環境活動後,也習慣迅速地進入冷氣低溫環境消暑。這是人體感知外部高溫環境後,除了啟動身體恆溫機制,藉由血管舒張及排汗等生理作用來降低體內溫度外,亦啟動行為控制機制,尋找低溫環境以協助身體降溫。此時,如果人們移動到常溫陰涼處,對人體恆溫機制所啟動的生理降溫作用有非常大的助益。然而,現今人們習慣進入空調低溫環境的降溫行為,讓身體的溫度調節機制為因應體外溫度急遽變化,迫使其必須在短時間內產生降溫與升溫兩大生理反差作用,(參表一)也因而對人體生理恆定機制造成極大的威脅。

 

試想一個人長時間在陽光下工作、慢跑或騎腳車,此時身體因受熱而體溫升高,所以人體的溫度調節機制會舒張血管讓血流速度變快,並擴張毛細孔流汗,讓體內的熱散失,維持體溫的恆定。然而,正當身體仍處於散熱狀態時,這個人卻進入有冷氣的飲料店或辦公室等地方消暑或洽公。此時,外部環境從高溫轉換為低溫,身體經由皮膚的冷覺立即感應,促使原本擴張排汗的毛細孔收縮,而下視丘的溫度調節中樞亦收縮原已舒張的血管,使血流變慢,同時原先受到抑制的產熱機制亦藉由顫抖、產熱交感神經的興奮、甲狀腺素的分泌開始增加產熱,這樣的生理反差作用讓原本身體內應該要散出的高熱,被留在體內。

 

從高溫環境進入低溫空調環境,容易讓人們誤以為可以消除熱氣,事實上,這不僅無法消除熱氣,還打亂了生理恆定機制,也無意識地將人體對溫度反差調適不及的生理失衡症狀,如頭痛、咳嗽、流鼻水、呼吸道疾病、胃痛及內分泌失調等之病根留在體內。此可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對低溫作業勞工常有的不適症狀調查報告進行檢證,這些勞工有手腳冰冷、容易疲倦、打噴嚏、流鼻水、手腳麻木、口乾、鼻塞、容易感冒、咳嗽(乾咳)與眼睛疲勞等症狀,1而這些症狀也是這些反覆進出高、低溫環境勞工的病根所在。

 

這種反覆進出高、低溫環境的行為模式不是低溫作業勞工才有,而是現代人的生活常態。所以,人們當然毫不自覺自己的身體調溫系統疲於應付這些反覆高溫受熱、低溫受寒的現象,同時也不自覺地讓熱不均勻地且深層地留在體內,所以當身體因此發生病痛時,更不知是這些現象所埋下的病根。

五、體溫調節機制幫手

身處地球環境暖化及高科技文明環境的我們,除了要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更須明白我們身體對環境所產生的生理調節機制,並從這個角度著手,確實地幫助自己的身體應對溫度變化所產生的生理機制,以防受到傷害。參照上述體溫恆定調節機制,以下幾個問題可以提供人們成為身體溫度調節機制幫手的線索,避免置身體於健康危機之中:

 

  1. 在高溫的戶外環境活動後,您會避免到低溫空調場所,在常溫陰涼處降溫?
  2. 運動或工作等活動後,感覺熱,您會以常溫水或飲料作為解渴、解熱之物?
  3. 冬天半夜起身活動或早上睡醒,從被窩裡出來,您會立刻穿上外套保暖?
  4. 運動或工作等活動後,感覺熱,身邊只有冰涼飲料時,您會先將飲料含在口中,再分幾次慢慢嚥下?
  5. 運動或工作等活動後,滿身大汗,衣服溼透,您會擦乾汗水、換上乾衣,再進入冷氣空調環境?
  6. 冬天,特別是寒流來襲時,您會戴上口罩,再出門嗎?
  7. 夏季,當您感覺可能有中暑跡象時,您會喝熱水或溫水來緩和身體不適?
  8. 夏季,滿身大汗時,您會認為打赤膊或狂沖冷水澡是不好的嗎?

上述問題如果您的答案肯定居多,那您不但是身體溫度調節機制的幫手,也擁有正確的健康觀。



1陳秋蓉、孫逸民,低溫作業勞工健康危害調查研究,頁28

 

回上一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謝麗貞醫師 的頭像
    謝麗貞醫師

    謝麗貞醫師的氣功穴壓治療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