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臨床治療心得之85)

作者:Jenny Lin           關鍵字:發燒、退燒

    我的女兒現在已是國小三年級的學童,回想從出生到現在,無數次的生病、發燒都是去兒科診所就醫,一直以來,也都是百分百地遵從醫師的用藥指示:「藥包一天4次,服藥後30分鐘只要體溫超過38.5℃,可以再口服備用的退燒紅包(或是退燒塞劑)…」。所有判讀退燒指標就是耳溫槍量出來的溫度。來來回回到現在10歲了,數不清無數次重複地發燒→退燒→體溫未降→再加上退燒塞劑的使用,最迫切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體溫回歸到正常值!每次只要耳溫槍一放,長輩急切的關懷,一直重複地問:「燒退了嗎?現在幾度了?要不要送醫院急診啊?…」,恨不得…耳溫槍顯示…趕快降溫吧! 

    明明知道發燒是表示疾病存在的一種指標,是身體的一種自然發生防禦性機轉與作用,警示將有疾病要發生,可是每每只要小孩一發燒,就會擔心小孩燒到頭腦秀逗了,耳溫槍一量,只要看到>38.5℃,加上看到他昏昏沉沉,精神不佳,為人父母的立刻超級過度擔心,終究還是想:還是退燒一下好了!體溫實在太高了!這樣會比較安心…。也因為小孩子發燒,整晚擔心體溫會過高,身為母親的我幾乎不敢闔上眼,一直重複量體溫、退燒,所以只要連著幾個晚上照顧她,就不難發現自己都快陣亡了。因此,對於「發燒」這2個字眼,真是又怕又恨!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