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 Taylor (泰艾凡)  
February, 2022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hreefold: To discuss the peculiarities of my life prior to my diagnosis. The chain of events that ultimately led to my diagnosis. And finally, what I hope to achieve through Dr. Hsieh’s treatments.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韻媚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COVID-19的症狀及後遺症,目前COVID-19感染者治癒出院後,仍持續有氣喘、呼吸困難、全身無力等症狀,甚至有肺纖維化、長期精神心理症狀等後遺症。因此,並非出院就代表痊癒,倘若未將症狀治療好,必定會留下上述後遺症。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墊腳症候群                  

林文絹 109  患者:女性,年齡58歲,工作性質- 教師

          

主訴症狀

文章標籤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文絹 
    趕著上班早餐匆匆吃,忙到延誤或沒吃午餐,晚上忙交際應酬或是趕著接送小孩與處理家務,無論是來自老闆的無極限的期待,或是自身完美主義的要求,忙碌的上班族的日常,已無暇顧及每日離不開的飲食大事。高壓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的西化,盛行於歐美的胃食道逆流,在台灣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胃食道逆流於謝醫師門診中是常見的病患問題,有些人未必是因有典型症狀如飯後的胸口灼熱感、晚間胃酸湧上來不舒服等症狀求診,多數的病人多半不自知,或有非典型症狀,如嗝氣、慢性咳嗽、咽喉發炎、胃悶痛不適,長期吃不好、睡不好。近年的許多研究顯示如氣喘、慢性咳嗽、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胸痛或胸悶等,部分病因可能肇因於胃食道逆流。


    口腔連結食道下行通過橫膈食道裂孔與胃相連,相連處的賁門與食道裂孔的肌肉能於胃內壓力升高時收縮,以阻擋胃內食糜的逆流。賁門阻隔逆流的機制還受如神經與胃腸激素等因素所影響,而造成的逆流的主因是胃部膨脹,使高酸性胃內容物逆流到食道下端。有明顯症狀的病患,症狀常出現在飯後1-2小時,於上腹或胸口有燒灼感,暴飲暴食後症狀更明顯;有些人呈現非典型症狀如腹脹、噯氣、溢酸 、噁心等。由於隨年齡橫膈肌肉張力降低,使中老年人容易於發生裂孔疝氣,而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方師兄          關鍵字:口臭、鮪魚肚、三焦、飲食習慣

    認識謝麗貞醫師源於在網路上搜尋到她的著作-《探索<難經>的奧秘-三焦、氣與氣功的生理機制》。後因緣際會認識了她本人,也因此把我陳年的痼疾-口臭與鮪魚肚給治癒了。

    隨後約一年又三個月至今,幾乎每週六帶著家人接受謝醫師的治療,並參加了一期基礎氣功班的學習。期間看到謝醫師以氣功穴壓與點穴拔罐法,為病患解除病痛,患者前來往往是渴望透過謝醫師的奇妙的治療方式,解除或減輕病情。在旁觀的我,內心常浮現著:如果病患能研讀謝醫師的著作,了解症狀形成的原理,從觀念上植入「三焦、氣與氣功的生理機制」,治療的速度應可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這也是我研讀謝醫師的書隨後認識了謝醫師,除形體的改變到觀念上的蛻變,讓自己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不管是如何練氣,開始的動作都是以意識控制呼吸,自上焦開始啟動三焦系統,進而影響心主別脈,去促動體內周身血液的循環系統。當然大家會先問上、中、下焦是什麼?上、中、下焦又在哪裡?這就是我寫這篇感言的目的。建議大家去看她的書,透過書的介紹,了解人體的結構與運作模式。當原理了解後,自然知道疾病如何產生,以及預防之道。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辦單位:穴壓與拔罐學會
時間:十月二日(六)下午5時
地點:台北市光復北路177巷16號1樓穴壓與拔罐學會會址
歡迎有興趣人士參加(限於室內空間先到者額滿為止)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麗貞醫師所創辦的新醫學雜誌第四卷第二期已於20210831出刊,內容豐富,歡迎大家踴躍參閱。Volume 4 No.2 https://sites.google.com/view/acataiwan/%E6%96%B0%E9%86%AB%E5%AD%B8%E9%9B%9C%E8%AA%8C%E6%9C%9F%E5%88%8A/volume-4%E7%AC%AC%E5%9B%9B%E5%8D%B7/volume-4-no-2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信吉教授;謝麗貞醫師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已經年餘,不但沒有停歇尚呈越來越荼毒之勢。重症突發、呼吸困難致死的個案頻頻發生,迫使人們對疫苗產生急切的需求。然而研究發現感染者於恢復一年後其身體器官的症狀仍舊持續,因此,我們不得不要認識新冠肺炎的主要臨床症狀,用於預防、保健、治療和復健之用。


    新冠肺炎病毒攻擊的是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也就是除四肢肌肉骨骼可隨意運動以外的臟腑的自動控制神經系統。首先受到傷害的就是人體的自動能量供應系統,然後再影響到內臟各器官的生理運作。所以,新冠肺炎主要的典型開始症狀就是上、中、下的三焦系統生理功能的喪失或紊亂,約分五大類,分別是:1. 發燒;2. 呼吸困難、心悸心律不整;3. 五官知覺喪失;4. 喉嚨痛、流鼻水;以及5. 腸道水瀉。以下分別就各症狀的原因解說之。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謝麗貞

前言

    在台灣,感染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的疫情,自今年五月中旬起如火如荼地爆發,確診個案人數激增過萬,死亡人數也不斷攀升。重症者主要臨床表徵是嚴重的氣喘和呼吸窘迫,治療法以供應氧氣、插管和使用呼吸器為主。以目前台灣高水準的醫療及設備,死亡人數卻猶持續增加,而感染者於康復後仍存在各種後遺症,如:日本報告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常見的5大後遺症(2021/06/03  中時新聞網); 外電報告Many Patients Who Have Recovered From COVID-19 Pneumonia Have Abnormal Lung Function at 6 Months(NTK Institute,May 20, 2021),表示治療後病症並未完全治癒。所以,控制新冠肺炎的疫情,除疫苗的問題外,仍需瞭解疾病發展的過程、被攻擊的器官和其病理機制;只有正確的診斷,採取對症下藥,給予有效治療,讓更多患者完全治癒,才能降低死亡人數。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林文絹

    中國傳統醫學結合陰陽五行學說,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自然都源自無形的氣,人與天地之間存有相應、相通的關係,此天人相應的思想,表明人體健康或疾病與自然環境密切的相關,也因此順應四時氣候變化和加強自身的修練,以防止疾病的預防醫學思想因此萌生(甄,2000),因此中國傳統醫學不僅治療疾病也重防範未病。

    為使醫療衛生工作更臻完備,1954年學者Leavell與Clark依據疾病自然史提出三段五級的概念。五階段疾病自然史,包括:1.易感染期(susceptible stage):致病因子進入體內,疾病尚未形成。2. 臨床前期 (preclinical stage or presymptomatic stage):體內已產生病理臨床症狀出現。3. 臨床期(clinical stage):體內機能有明顯變化,臨床症狀出現。4.殘障期(disable stage or stage of disability):疾病若無法治 療及復原會遺留殘障。5.死亡(death):疾病若一直惡化,殘障病人可能死亡。依據上述疾病自然史,將預防活動分為五級,第一級針對發病前期,以健康促進增進身心的健康,以避免疾病的發生,如講究個人與環境衛生、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第二級為特殊防護措施,如預防接種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第三級針對症狀前期採取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措施,如使用篩檢方法及工具進行篩檢;第四級透過早期診斷和治療、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防止疾病的復發、限制殘障或轉為慢性病;第五級針對發病後期,藉各種臨床治療的方法,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措施,使病而不殘,殘而不廢的重建復原等。1958年將上述的五級預防合併成三階段預防,即初級、次級與三級預防(圖一) (江,2017)。在三段五級的概念下,現今醫療服務區分為初段的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服務,提供促進健康服務與篩檢;次段提供急性醫療及急性醫療後期服務;第三段為後續照顧的領域,包括復健、療養照顧等(陳,2018)。

三段五級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