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貞醫師授課 吳宓秦摘要
一.局部疏通法用穴(參照彩色穴位圖)—以基本疏通法為基礎,將各部位再細分做分段穴壓
註:當疏通者本身的氣夠強時,氣所能涵蓋的範圍就越大,可涵蓋多個穴位,故下述位置主要讓初期學習者能熟悉穴壓的順序,穴壓深度0.3-1公分,以下多數按壓位置為肌腱,部分為穴道。
1.手部
位置:平躺,手臂平行軀幹,掌心朝上(手擺放之標準位置)
按穴以大拇指為主,內側扶住不用力
位置1,2:從患者右手開始,以左手大拇指沿右鎖骨下緣末端凹陷處(檢查方式為頭左右轉動時,有肌肉在動作)
位置3---大拇指按肱骨頭(檢查方式為手臂上下運動時,有肌肉在動作)
位置4—食指和中指找出肱骨頭的縫隙按壓(二頭肌長頭和短頭)
位置5—食指和中指按三角肌下緣(deltoid m.)
位置—上臂(用左手大拇指在外,沿肱骨按壓)
位置6--肱骨1/4
位置7—肱骨中點
位置8—肱骨3/4
位置9—肱骨外側踝,肱橈肌和肱肌之間,肱骨內側踝
位置:前臂(用右手大拇指在外側,沿橈骨和尺骨按壓)
位置10—肘關節線下方兩側
位置11—前臂1/4
位置12—前臂1/2
位置13—前臂3/4
位置14—手腕兩側
手心朝下
位置—上臂(用左手大拇指在外側按壓)
位置15--肱骨1/4
位置16—肱骨1/2(三角肌下緣)
位置17--肱骨3
位置18—肘關節線上方,肱骨外側凹槽;肘內側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註:手肘的中央勿按,有正中神經,肱動脈
位置:前臂(用右手大拇指在外側按壓)
位置19—前臂1/4
位置20—孔最穴
位置21—前臂1/2
位置22—前臂3/4
位置23-手腕關節
位置24-合谷穴(右手大拇指按往手臂方向按回)
手心朝上
位置25—手心(大拇指按壓)
位置26—板門穴(大拇指按往手臂方向按回)
左手同上述步驟
2.腿部(正躺)—按穴位時要用雙手,一手協助避免搖動(正躺)
位置:股骨(鼠蹊、重要部位不碰觸)
位置1,2(大腿正面):
位置1:沿股四頭肌
位置2:沿股四頭肌用四指按股四頭肌隆起處
位置3-5(大腿側面):
位置3:大腿外側(風市穴),另一手協助固定內側
位置4: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凹陷處。
位置5:膝蓋外側,股骨末端外上髁凹陷處,股骨髂脛束後方、股二頭肌腱前方。膝蓋內側,股骨末端內側上緣,股四頭肌內側隆起處(血海)
位置 (小腿正面):
位置6:膝眼(膝蓋骨呈三角形兩側凹陷處)
位置7:膝蓋下兩側-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陵)之下(陰陵泉穴);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陽陵泉穴)
位置8:小腿前外側,脛骨頭外側下3寸,與腓骨頭下之間的位置,脛骨前肌中 (足三里)。
位置9:小腿1/4
位置10:小腿1/2(沿脛骨)要按到骨頭
位置11:小腿3/4(沿脛骨)要按到骨頭
位置12:腳踝上方三指幅,脛骨內緣(三陰交穴)
位置13:跟骨和足舟骨縫(用食指外側貼足弓往足跟方向按)
註:;可舒緩高跟鞋造成的疼痛
位置14: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太衝穴)(大拇指往小腿方向按,將氣送回)
3.腿部(背面)呈趴姿
位置1--臀部,股骨大轉子後上方凹陷處(手肘按環跳穴)
位置2--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凹陷處(大拇指按委中穴)
位置:膝蓋彎起90度,右手握住腳踝
位置3--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左手心朝上,用中指按承山穴)
位置4—手腕轉,以大拇指和食指提起腓腸肌2條
註:可預防腿部抽筋
位置5--左手前三指按並上提阿基里氏腱(腳踝近跟骨位置)
位置6--足跟敲兩下
4. 背部呈趴姿
位置:枕骨末端凹槽(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側面朝眼部方向按)風池穴
位置 (沿頸椎往下)站左側用右手
註:範圍要大,用手掌包覆頸部的範圍,以1和3指按到頸夾肌,不可用三指按頸椎(會壓迫神經)
位置---找胸椎最突起(大椎穴)
站左側用左手往下用中指,找出胸椎12節凹陷處按,腰椎5節按
註:站左側不可用右手,氣會反向逆行上
位置-用大拇指和食指(沿講義上的五條線,從胸椎到腰部)
按兩側天宗穴(肩胛骨窩中央凹陷處),手順行往腰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