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謝麗貞醫師講授之10)

 

  病人看診時通常都有主訴,就算是瘖啞、昏迷者,其家屬也會代為述說有關的病情,不過最好是由病人來陳述,較具有真實參考性。一般小朋友不太會描述其主訴,但較為誠實,若有疼痛就會指出有疼痛之處,可信度較高;而成年大人們病痛較多,也容易忽略、隱瞞或選擇性地告知,其真實參考性較低。又病人或家屬常常直接將其他醫師所診斷的病名當作主訴,例如:胃食道逆流、大腸激躁症、坐骨神經痛等等當作主訴,這對我們的診斷和治療幫助不但不大反而誤導,我們應當盡量要求病人自己陳述其自覺的症狀、發病的過程、身體的感受以及細節等等,才不會被誤導而費時費力。我們在診斷時,務必要仔細觀察病人,詳細詢問症狀和發病的部位,仔細地作正、反、多向的鑑別,分辨症狀和病變,並且要全面思考,分析症狀的來龍去脈,是否合理且吻合我們的診斷?其過去和現在有無關聯?症狀最終會演變成甚麼?再由穴道去偵測,去印證病人的表現是否一致?才可以進行正式的診斷和治療。



  有一個60歲女性抱怨多年腰痛以及雙腿無力,她說出了七、八種醫院所診斷的病名,包括乾燥症(?)、青光眼、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退化、雙腳足踝靜脈曲張、坐骨神經痛、以及腰椎滑脫等等。她接受過雙踝靜脈栓塞,也正接受有十數年的長期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和許多口服藥物的治療,卻沒有任何改善。這次則歸因腰椎往前滑脫,醫師建議要開刀,所以前來要求我們給予治療。經過我們初步檢查治療,其穴道呈現出的訊息和所主訴的病名及症狀不盡相符,而且每次治療時,她的抱怨總是零亂無序,只好要求這位女士不去理會醫院的診斷和所給予的知識訊息,重新陳述她過去的症狀。

 

  經過我們仔細耐心的盤問、整理,終於得到以下的情況:

  原來60好幾的她,長久以來有運動和每天慢跑1~2個小時的習慣,雖因跌倒、工作有多處關節疼痛,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接受長達十年以上的藥物治療,包括:止痛藥、類固醇、免疫抑制劑,以及近2年的生物製劑,卻仍然毫無改善。這些年來她都是平時沒有什麼症狀,只要起身走路或跑步十幾分鐘後,便開始感覺兩側腰部沉重,然後漸漸下腹部也開始沉重,越走路或跑步後她的下腹部就越來越重,並且有悶痛的感覺,數十分鐘後她的雙腿也就開始沉重起來,接著雙膝、雙腳無力,腳底麻脹,可是仍舊依醫師的建議,持續其運動和每天慢跑的習慣,即使直到已被診斷為腰椎滑脫需要開刀,也依舊沒有停止她的運動。

 

  一聽完她的陳述後,即懷疑她有腹腔裡的問題,包括嚴重的宿便和子宮下墜的情形。長久大量的宿便會令腸道下墜,增加腹腔的重力;子宮或懸掛固定子宮的韌帶無力時,也會導致子宮下墜或子宮脫垂。人平時休息時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一旦運動或直立行走或跑步一段長時間後,腸道下墜加上韌帶無力提撐子宮,子宮就逐漸明顯下墜或脫垂,兩者因而壓迫兩大腿內側的股動脈、股靜脈和股神經,所以雙腿、雙腳沒有血液供應自然無力行走,靜脈回流受阻自然靜脈曲張,股神經受到壓迫自然會雙腳麻脹;又加上長期服用具有嚴重副作用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正好解釋了她目前所有的症狀:無力感、青光眼、關節退化,以及醫院給予藥物治療所產生副作用的診斷。X光的檢查證實了她大量宿便的存在;我們治療時,穴道的反應痛也證實了她的子宮和六條子宮韌帶無力的情形,更發現了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和生物製劑所導致全身黴菌感染的皮膚病。

 

  由於穴道必須要用氣功去控制,才能得到正確的穴道反應痛,而且對小朋友和成人按壓穴道,所造成的穴道反應痛的痛感是不同的。點穴的痛是由穴道將組織的訊息反應出來,並非組織受到傷害的痛感,這是很多人誤解的地方。不是將穴道按壓到產生疼痛就是診斷或治療,不正確的按壓穴道還是會造成傷害的。有些家長看到我們的按壓,回家也依樣畫葫蘆跟著按壓,而且也以為要按到小朋友疼痛到哇哇大叫才有效,這樣反而會令小朋友受傷。因此,要勸戒外行人尤其是父母親,不要回家胡亂按壓小朋友,造成的傷害會很難發現和治療的。

 

  氣功穴壓治療是用內氣去啟動正確的穴道,然後感知穴道要告訴我們的相關訊息,這樣的學問和技術,一定要經過學習和累積經驗才可行。所以要認得每個穴道的功能和意義,還有它們正確的位置以及啟動的手法,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才能一一去確認各種病症的發生,給予有效的治療。有一個家長自認懂得穴道,要求我們告知所使用的是那些穴道,以便她自行給小孩治療。氣功穴壓治療是一完整的醫療方法,非經過學習和實習,不能輕易施行,同樣一個穴道,我們按壓是診斷及治療,外行人錯按時卻是受傷。這裡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不得不提醒。

 

學員心得報告:
1.並非懂氣功以及穴道位置這兩項,還需長年臨床診斷以及治療經驗。

2.這是我的分享,因為親身治療只是了解治療方式以及原理。下手疏通後才知道深度以及狀況。並非用力而是是治療標的物理位置的深度。而肌力不足時就變成蠻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