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謝麗貞醫師講授之2)
以現代醫學生理學來看《難經》和中醫學典籍中所闡釋人體病變的病因,以及其和三焦、心主別脈(與心臟緊密結合)的關係。三焦、心主別脈和五臟六腑,都可能產生病變。
有關導致人體病變的病因,《難經》有以下的闡釋:
《難經》第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然:「數」(脈象快)者腑也,「遲」(脈象慢)者臟也。數則為熱,遲者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難經》第五十二難又曰:「腑臟發病,根本(現象)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病變只會止於臟的自身中,不會離開臟所在之處)。腑病者,彷彿賁嚮,上下行流,居處無常(病變上下行走流竄,所影響的地方變異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第四十九難又說:「有正經自病(經脈有自己本身產生的病變),有五邪所傷(有五種外邪傷害導致的病變),何以別之?然: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身形寒縮攝飲冷食)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生氣震怒使氣往上逆行,無法下順)則傷肝,飲食勞倦(過度飲食,疲倦勞動困頓)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長久浸坐濕地,強迫過度飲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何謂五邪(五種外邪)?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臨床上病變的原因分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外感包括六淫和疫癘;內傷包括七情、飲食和勞逸。
一、 外感:
(1)六淫
淫:超過。自然界四季氣候變化中的六種現象:寒、暑、濕、燥、風、和火(六氣)。當外界環境氣候急劇變化,六氣超過人體適應的限度,或是人體的調節機能發生問題,不能對外界環境氣候六氣的變化,做出相對的適應時,就會發生病變。
(2)疫癘
傳染病、蟲獸叮咬中毒,以及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侵襲,造成病變
二、 內傷
(1)七情
人體情志活動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稱為「七情」。情志的起伏在人體調節機能的限度內,是一件娛悅情緒的調節活動。不過當精神、情緒、意志急劇變化,過度的興奮、抑制或冷漠,超過人體所能耐受和的調節限度時,就會使臟腑的功能產生紊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中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主司情志活動,各有相對應的規律: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例如:當盛怒時,「怒則氣上,怒為肝志。怒動於肝,則肝氣逆而上,氣迫血升,輕則頭昏耳鳴,甚則嘔血。肝氣乘脾,則見腹脹泄瀉。」又當悲愁過度,或喜樂無極,也會傷及人的氣血。類此,其他各臟亦會因情志而傷;表示精神活動對人體內臟產生病變的原因。
(2)飲食不節、勞逸過度
飲食不足、過當或失調,包括過飢、過飽、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等,都會影響上、中、下等三焦氣化的功能,會致人體臟腑產生病變。又若工作過量而忽略休息,過度勞倦消耗體內能量,或者是貪圖安逸而不活動筋骨肌肉,身體器官停滯運行遲緩,也會損傷氣血致人體臟腑產生病變。
《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中說:「勞則氣耗」;又《素問》宣明五氣論篇第二十三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就是勞逸過度產生的病變。又在有病因素的影響下,臟腑會產生代謝上的失調,如:肺、腎、脾及三焦的氣化功能失常,分泌的津液就會「聚而為痰」,滯留於臟腑內,不能隨血液循環系統完成吸收代謝,成為是一種病理的產物,也會損害氣血的運行。
另外影響臨床上病變的因素:
一、體質因素
體質是指先天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的結構,和運作的能耐。體質與性別、年齡、遺傳、天賦有關,亦與後天的營養、飲食、環境、生活習性等有密切的關係。人的氣血的盛衰,也隨人的年齡增加而遞損。氣血虛弱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
二、外傷及其他
外傷有因自己的碰撞、跌倒等,或因外力撞擊、創傷等造成的傷害;有器械、兵刃或勞動持重,致使身體筋骨、肌肉腫脹、瘀血、斷裂、出血或脫臼骨折,嚴重者損傷內臟,以及對心理造成驚恐。其他致病因素還有燒、燙、凍傷,或天災地變等造成的傷害。
由以上可知,令臟腑發生病變者,以情志和環境氣候的變化為最主,所以歷代醫學典籍中,認為導致氣血病變的原因,也就是以七情和六淫為主了。
以現代醫學生理學而言,「六氣」代表什麼?六淫指的是什麼?其和與外界環境溝通的三焦有什麼關聯或影響?自然界四季環境氣候中的「六氣」指的是:寒、暑、濕、燥、風、火,而當「六氣」發生急劇的變化,超過人體適應和調節機能的限度,因而令身體產生病變,那就是「六淫」了。
那麼我們要先了解:人體是如何去適應外界環境氣候的變化,以及其調節的機制,才能知道六淫是如何成為病因。人體體溫維持與調節的機制有:1. 體溫恆定調節機制;2. 高溫環境與人體調溫系統;3. 低溫環境與人體調溫系統,以及4. 高、低溫環境轉換與人體溫度調適,主宰著人體對環境氣候、溫度變化的適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