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感染—病原體、感染途徑、症狀及治療
黃粵丞
一、什麼是感染?
「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宿主(如人體)的組織後在其中繁殖,以及宿主對這些病原體及其所產生毒素所做出的生理反應。簡而言之,當微生物侵入人體並開始增殖,就發生了感染;如果這種感染導致組織受損,便會引發疾病症狀,即為感染性疾病。感染通常是經由各類致病微生物造成,例如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引起,有時甚至由多種病原體共同引發。不過並非所有微生物都會讓人致病,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許多微生物,有的無害甚至有益,只有那些具備致病能力的微生物才稱為病原體。
二、感染的要素與途徑
- 。這四環節緊緊相扣,稱之為傳染鏈。如果能夠阻斷其中任何一環,例如:消滅病原體、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或提高宿主免疫力,就可以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與傳播。
病原體入侵宿主時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接觸階段:病原體與宿主接觸;(2)入侵階段:病原體突破宿主防禦屏障;(3)定殖階段:病原體在宿主體內定殖並開始繁殖;(4)發病階段:病原體繁殖到一定數量引起組織損傷;(5)臨床顯現不同危急程度的生病狀態需要醫療干預。
當病原體入侵宿主時,宿主的免疫系統會首先設法抵抗和清除它們,以避免疾病的發生。健全的免疫系統通常可以在早期就消滅入侵者,或某些情況下不會立即表現出明顯症狀,使感染不致釀成嚴重疾病。例如有些人受到病原體感染後可能成為帶原者或處於隱性感染狀態,自己沒有明顯的不適,卻仍可能傳播病原體給他人。相反地,當感染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時,則稱為顯性感染。感染的結果取決於病原體的種類及其致病力,以及宿主免疫防禦的強弱兩方面之間的互動。具有高毒性的病原體或宿主抵抗力低下時,感染更容易導致嚴重疾病。若病原體毒性較弱或宿主免疫功能強大時,則可能出現輕微症狀,甚至不出現症狀。另外,宿主本身的免疫反應有時也會導致一些症狀,例如發炎、發燒等,這些都是身體對抗感染時的正常反應。
三、主要病原體的類型與特性
病原體有各種不同的型態與大小,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原生生物(原蟲)和蠕蟲等。細菌和原蟲都是單細胞的微生物,在顯微鏡下可見;病毒則更為微小,只有在宿主細胞內才能複製增殖。真菌的生長方式有點類似植物(例如會長出菌絲等),而蠕蟲屬於體型較大的寄生生物。不同類型的病原體在結構、生活史和致病機轉上各有特性。下面我們分別介紹這些病原體的特徵,並舉出代表性的感染疾病案例來說明。
1. 細菌(Bacteria)
細菌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大小約在數個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範圍,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它們有各種形態(如球狀、桿狀、螺旋狀等)和排列方式。並非所有細菌都是有害的;其實在人體內共生著許多對健康有益的細菌叢(正常菌群)。例如人體腸道中的某些細菌可幫助消化食物、合成維生素,並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然而,也有許多細菌是病原菌,它們具有致病性,可引發各種感染性疾病。致病細菌通常透過幾種方式致病:有些分泌外毒素,這些毒素是強效的化學物質,會破壞宿主細胞或組織功能,使人產生症狀;另一些細菌則直接侵入並破壞宿主組織。當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及時清除這些細菌時,就可能出現明顯的感染與發炎反應。
細菌引起的感染相當常見,範圍從輕微的皮膚膿瘡到威脅生命的全身性敗血症都有。典型的細菌感染疾病包括:鏈球菌性咽喉炎(由化膿性鏈球菌感染喉嚨)、肺結核(由結核桿菌引起)、尿路感染(常見病原為大腸桿菌)等。肺炎也是一種常見且具代表性的細菌感染的症狀,例如肺炎鏈球菌侵入下呼吸道並在肺泡中繁殖,引發嚴重的肺部發炎。臨床上細菌感染通常要針對病原菌採用有效抗生素去治療,故需採取檢體經培養,找出菌種才能選擇適當藥物,並且要遵循醫囑完整服用才能痊癒,同時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2. 病毒(Viruses)
病毒是比細菌更為微小的病原體,典型大小僅有數十到數百奈米,用普通光學顯微鏡難以觀察。病毒不被視作完整的"活細胞",因為它本身只是包含基因的蛋白質外殼,沒有代謝與繁殖的能力。病毒必須寄生在宿主細胞內,利用宿主細胞的機制來複製自己,這過程會干擾甚至破壞細胞功能,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病毒可引發的疾病種類繁多,從輕微的感冒到致命的重症皆有。例如:普通感冒、流感、麻疹、水痘、AIDS(由HIV引起)、COVID-19(由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等。病毒感染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某些可以用專門的抗病毒藥物來阻斷其在人體內複製的過程,減低發病的嚴重度。有些病毒可以透過疫苗接種來預防。
3. 真菌(Fungi)
真菌是一大類生物,包括酵母、黴菌、蕈類等。與細菌不同,真菌屬於真核生物,細胞結構更為複雜。大多數真菌無害,有些甚至有益,但少數真菌可導致感染。常見的表淺真菌感染如皮癬、足癬(香港腳)、鵝口瘡(口腔念珠菌)、念珠菌性陰道炎等。真菌也可能感染肺部或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在免疫功能低下者身上更常見。
治療真菌感染需使用抗真菌藥物,輕微者可外用藥膏,嚴重感染需口服或靜脈給藥。由於真菌細胞與人體細胞同為真核細胞,開發選擇性高的抗真菌藥相對困難,但現已有多種有效藥物可用。
4. 寄生蟲(Parasites)
寄生蟲包含原生生物(原蟲)與蠕蟲兩大類。原蟲是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如鞭毛蟲、瘧原蟲、弓形蟲等。它們多數透過污染水或病媒(如蚊子)傳播,可引起腸道症狀、貧血或胎兒畸形等。蠕蟲則是多細胞的寄生生物,包括蛔蟲、蟯蟲、絛蟲等。它們可寄生於腸道、肺部或其他器官,造成營養不良、阻塞或組織破壞。
寄生蟲感染常需使用驅蟲藥物;某些節肢動物如蝨子、蟑螂雖不屬於病原體,但可作為病媒傳播其他病原。另有特殊病原如朊毒體(Prion),屬於異常蛋白質,可引起中樞神經退化疾病,如狂牛症等。
四、人體如何感染:傳染的方式
傳染病可以透過各種不同途徑在宿主之間傳播。一個病原體從原本的宿主或環境傳播給新宿主時,可能經由直接接觸體液、吸入飛沫、經由血液或其他媒介等路徑。以下列出幾種主要的傳染方式,幫助理解疾病是如何散播的:
1. 接觸傳染
- MRSA)可透過醫護人員手部接觸在病人間傳播。
2. 飛沫傳染
- 1公尺左右的距離,被鄰近的易感者吸入呼吸道,病原體便可在其體內落戶繁殖。飛沫傳播是許多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傳染方式。例如流感和一般感冒病毒經常透過飛沫在人與人之間迅速傳播;肺炎也可能藉由飛沫傳染,當攜帶肺炎病菌的人打噴嚏時,周圍的人若吸入其飛沫中的細菌,就可能在肺部引發感染。預防飛沫傳染的方法包括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佩戴口罩遮住口鼻,以及在咳嗽打噴嚏時用手肘或紙巾遮擋等。
3. 空氣傳播
- 。空氣傳播的防範較為困難,需要良好的通風或專門的空氣過濾設備才能減少此類傳播。此外,一些醫療操作(例如氣管插管)可能產生氣溶膠,使某些原本以飛沫傳播的病原也具備短距離空氣傳播的可能性。
4. 血液傳染
- HIV)是典型經血液傳播的病原體,透過輸入受污染的血液製品或共用針頭吸毒可傳播HIV,導致接受者感染上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其他例子包括B型肝炎、C型肝炎病毒,也都能透過血液途徑傳染。醫療機構特別重視血液傳播的防治,採取如加強供血篩檢、使用拋棄式注射器等措施來避免此類感染。
5. 性行為傳染
- STD)。經由性行為傳染的典型疾病有:HIV/AIDS(也可歸類為性病,由HIV透過性接觸傳播)、梅毒(由梅毒螺旋體引起)、淋病(由淋病雙球菌引起)以及人類乳突病毒感染(HPV,可導致生殖器疣或子宮頸癌)等。性傳播疾病的預防主要依靠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定期篩檢以及及早治療感染者。
6. 食物及水傳染
- 又稱經消化道傳播或糞口途徑傳播。病原體若污染了食物、水源,健康個體進食或飲水時就可能將病原體帶入消化道,引發感染。這類傳播途徑在衛生環境不佳的地方尤其常見,例如飲用受到糞便污染的水源會導致霍亂或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暴發。常見案例包括:進食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導致食物中毒、飲用不潔水源感染阿米巴痢疾,或進食未煮熟的海鮮染上甲型肝炎病毒等。為預防經食物水傳染的疾病,確保食品飲水衛生、安全處理糞便以及勤洗手是關鍵措施。
7. 病媒傳染
- 。瘧疾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瘧原蟲(寄生蟲)寄居在蚊子體內並經由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同樣地,登革熱與黃熱病病毒透過伊蚊傳播,黑死病的鼠疫桿菌則是經由跳蚤叮咬傳播。病媒傳播常與特定的地理環境有關,例如熱帶地區因蚊蟲繁殖而更易流行病媒傳染病。防治病媒傳染需著重於控制媒介生物(如消滅滋生蚊蟲)以及個人防護(如使用防蚊措施)。
8. 垂直傳播(母嬰傳播)
- B型肝炎病毒可在生產時透過接觸母血傳給新生兒。為預防垂直傳播,一般會對孕婦進行傳染病篩檢,必要時在孕期或生產時給予醫療干預(如剖腹產、產前給藥),並在嬰兒出生後盡早施打免疫球蛋白或疫苗等。
上述各種傳播途徑並非彼此獨立,很多疾病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傳播。例如水痘患者不僅能經由飛沫傳染給周圍的人,也會產生帶病毒的飛沫核而具備空氣傳播的特性;又如埃博拉病毒疾病既可透過體液直接接觸傳播,也可能透過針頭等器材造成血液傳播。因此,在防治傳染病時,需要針對病原體的主要傳播模式採取綜合措施,例如隔離患者(阻斷接觸、飛沫)、加強空氣流通(降低空氣傳播風險)、做好飲食衛生(預防經口傳播)等。
五、各類病原體及其引起的常見臨床症狀
不同類型的病原體侵襲人體時,會在不同部位引發各具特色的臨床症狀。然而,許多感染的全身表現也有相似之處,例如發燒、疲勞等,因為這些症狀往往源自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原體的反應。下面將依據病原體類型,整理其代表性的感染疾病與常見臨床症狀,並適度解釋症狀產生機制,以條列方式說明。
1. 細菌性感染
細菌是獨立的單細胞微生物,能在體內外自行繁殖。細菌感染常引起局部化膿性發炎(例如皮膚紅腫熱痛、產生膿液),因為細菌在組織中快速增殖並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同時,某些細菌會分泌毒素,導致特定症狀出現,如破傷風毒素造成肌肉痙攣。以下是幾種常見細菌感染及其症狀:
(1)肺炎(呼吸道細菌感染)
典型的細菌性肺炎症狀包括高燒、咳嗽並咳出濃稠且可能帶有血絲或膿液的黃綠色痰。患者常出現胸痛、呼吸急促或困難,這是因為細菌在肺泡中引起劇烈發炎,肺泡滲出液體與膿液,影響氧氣交換。發炎反應和細菌毒素亦會導致全身發熱、寒顫與倦怠感。
(2)皮膚與軟組織化膿感染
細菌侵入皮膚傷口或毛囊可引起局部感染,如蜂窩組織炎或膿瘡。典型症狀為患處紅腫、灼熱、疼痛,常可見膿液滲出;嚴重時伴隨發燒及淋巴結腫大。這類症狀源於細菌在局部組織繁殖,誘發免疫細胞聚集並釋放發炎介質,使該處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形成膿液(富含白血球的分泌物)。
(3)腸胃道細菌感染
經由受污染食物或飲水進入消化道的細菌會引發急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造成的食物中毒可導致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有時大便帶有黏液或血絲,並可能出現發燒。症狀產生一方面是細菌在腸道內增殖並破壞黏膜,另一方面是某些細菌(如霍亂弧菌)分泌腸毒素促使腸黏膜分泌大量水分,造成嚴重水樣腹瀉。大量腹瀉會導致脫水,出現口乾舌燥、尿量減少等脫水徵象。
(4)泌尿道細菌感染
最常見的是膀胱炎(下泌尿道感染),通常由腸道細菌如大腸桿菌逆行進入尿道所致。症狀包括解尿時有灼熱、刺痛、尿急、尿痛、尿頻等感覺,以及下腹不適,尿液可能混濁或帶血絲。女性因尿道較短更易感染此類疾病。細菌在泌尿道黏膜引發發炎反應,使膀胱刺激症狀出現,嚴重時感染上行至腎臟可引起高燒、腰痛的腎盂腎炎。
(5)其他嚴重細菌感染
當細菌透過血流在體內散播,可能引發腦膜炎或敗血症等危及生命的狀況。以腦膜炎為例,若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膜發炎,患者會表現出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嘔吐,甚至意識混亂或昏迷等症狀。敗血症則是細菌毒素引發全身性的劇烈發炎反應,導致持續高燒、血壓下降、意識不清等表現,需緊急治療。
細菌性感染治療方式
細菌性感染的治療通常依賴抗生素。醫師會根據感染部位與嚴重程度,經過細菌培養,選擇適當的給藥及途徑(如口服或靜脈注射)及所需的療程長短。對於嚴重感染的病例,患者往往需要住院接受積極治療與密切監測,以確保感染受到控制並防止併發症
2. 病毒性感染
病毒是比細菌更微小的病原體,必須進入宿主細胞內才能複製。病毒感染的症狀多源自受感染細胞的損傷以及免疫系統的反應:例如病毒破壞黏膜細胞會引起充血和分泌增加,而免疫系統釋放發燒介質導致全身發熱。病毒感染常造成全身性症狀,如發燒、肌肉痠痛、疲倦等,也常引起特定發疹或出血等表現。以下列舉幾種常見有代表性的病毒感染:
(1) 感冒與流感(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通常可由多種呼吸道病毒引起,典型症狀包含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有時伴隨肌肉痠痛、疲勞、頭痛及食慾不振。一般傷風感冒多為輕症,成人通常不會高燒,症狀約持續一至兩星期;相較之下,流行性感冒(流感)常突然高燒並全身酸痛無力,咳嗽也較劇烈。這類症狀主要是病毒感染呼吸道黏膜造成發炎,以及全身的免疫反應所致。多數感冒會自癒,但流感可能引發肺炎等併發症。
(2)病毒性腸胃炎
(3)出疹性病毒感染
-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時有,患者先發燒不適,繼而皮膚陸續出現成批的小水疱並感到奇癢。病毒會潛伏於腦部第五神經結,待日後身體虛弱時會重新活化,可在單一皮神經分布區域引發帶狀疱疹,表現為局部成簇水泡及劇痛。這些疹子是因病毒感染皮膚或黏膜細胞、以及免疫反應所導致的典型表現。
(4) 肝炎病毒感染
- A型、B型、C型…等,專門攻擊肝臟細胞。急性肝炎常見症狀有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右上腹隱痛,隨著肝細胞受損嚴重,患者可出現皮膚和鞏膜發黃的黃疸、尿液變深如茶色,大便顏色變淺。黃疸和深色尿是因肝功能受損,膽紅素代謝不良所致。慢性肝炎患者則可能長期乏力,持續肝臟發炎會發展成肝硬化致肝衰竭的風險。
(5)神經系統病毒感染
- ,例如讓患者充分休息、補充水分並控制症狀,以協助身體自行對抗病毒。針對少數某些特定病毒感染,醫師可能會採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或在事前透過疫苗預防感染。在治療期間也需留意潛在的併發症,對於高風險患者更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以及時處理。
3. 真菌感染
(1) 皮膚黴菌感染(皮癬):
- ”癬”的疾病。典型例子如足癬(香港腳)和體癬(圓癬)。症狀通常是患部出現紅色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皮疹,邊緣略微隆起且有鱗屑脫皮,伴強烈瘙癢。例如體癬常見環狀紅疹,因外觀看似蚯蚓狀早期俗稱「癬菌感染」為「鵝仔蟲」但實與蠕蟲無關。股癬則是發生於腹股溝的真菌感染,引起股內側紅疹和瘙癢。這類感染局限於皮膚表層,主要症狀是局部瘙癢和皮膚外觀改變,不會引起全身病徵。
(2) 黏膜念珠菌感染:
- 的症狀。陰道念珠菌感染則引起外陰及陰道劇烈瘙癢,伴有白色凝乳狀分泌物,部分患者性交時疼痛或排尿刺痛。這些症狀源於念珠菌在局部黏膜過度繁殖,引發局部組織損傷和發炎。一般健康個體的黏膜念珠菌感染多局限於局部,不會產生發燒等全身症狀。
(3) 侵襲性全身性真菌感染:
- 。若侵犯肺部可引發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類肺炎症狀;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時可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昏迷。例如隱球菌是一種機會性酵母菌,在愛滋病患者中可引起隱球菌性腦膜炎,症狀與細菌性腦膜炎相似(頭痛、發燒、頸僵),但病程更隱匿緩慢。另一例子侵襲性肺曲菌病,由曲霉菌感染肺部,在免疫低下者可造成咳血、胸痛和呼吸衰竭。這類深部真菌感染常威脅生命,需要抗真菌藥物長期治療。真菌感染的診斷往往依靠培養或病理檢查確認。
真菌感染治療方式
真菌感染的治療方式會依感染的範圍和深度而有所不同。淺表性的皮膚真菌感染通常使用局部抗真菌療法即可控制;若真菌感染侵犯深部組織或已擴散至全身,則必須採取全身性的抗真菌治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治療真菌感染時需要特別密切監測,且往往需要較長期的療程以確保感染被徹底控制。
4. 原蟲感染
(1)腸道原蟲感染
- 。長期慢性感染者可能消瘦、貧血。阿米巴原蟲還可能經血行播散至肝臟形成肝膿瘍,表現為右上腹劇痛、發燒和肝腫大。另一常見腸道原蟲鞭毛蟲(Giardia)則導致間歇性水樣或脂肪性腹瀉、腹脹嗳氣和消化不良,因其干擾小腸對脂肪的吸收,患者糞便常帶有惡臭。這類感染常見於衛生環境不佳地區或野外飲用生水的人群。
(2) 血液原蟲感染:
透過節肢動物傳播的原蟲常侵害血液或全身各臟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瘧疾。瘧疾由瘧原蟲經由蚊子叮咬傳播進入血液,在肝臟和紅血球內繁殖。典型症狀為週期性發冷發熱發作,每隔24、48~72小時出現一次寒顫高燒,隨後大量出汗退燒,伴隨貧血和脾臟腫大。週期熱型是由紅血球內原蟲同期釋放所致;紅血球被破壞則導致貧血和組織缺氧,病人因而感到虛弱。某些惡性瘧疾還可能引起腦型瘧(原蟲阻塞腦部微血管),導致昏迷抽搐等嚴重神經症狀。未及時治療的瘧疾可危及生命。除了瘧疾外,原蟲中的巴貝斯蟲也會感染紅血球,引起類似瘧疾的發燒溶血症狀(多見於脾切除患者)。以上血液原蟲感染多見於熱帶地區。
5. 蠕蟲感染
蠕蟲是指寄生人體的多細胞蠕動性寄生蟲,主要包括線蟲(如蛔蟲、蟯蟲、鉤蟲等圓形的蠕蟲)、絛蟲(扁平分節的腸道寄生蟲)和吸蟲(扁平的片狀寄生蟲)三大類。蠕蟲感染往往病程較長且症狀隱匿,因為成蟲可在人體內生存相當時間,宿主可能在蟲體數量增加或產生併發症時才出現明顯症狀。許多蠕蟲會造成營養掠奪,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組織刺激(導致炎症或瘙癢),或機械阻塞(如腸阻塞)的問題。以下概述常見蠕蟲感染的表現:
(1)腸道蠕蟲感染
少量蠕蟲寄生人體時可能毫無症狀,較大量寄生時,患者常出現腹部不適、腹脹、間歇性腹痛或腹瀉,以及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營養不良的表現。例如,蛔蟲和鞭蟲大量寄生可引起兒童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鉤蟲囓咬吸腸黏膜血液,常導致慢性失血性貧血及疲倦。蟯蟲(線蟲的一種)感染則以夜間肛門瘙癢最為典型——夜裡雌蟯蟲爬出肛門產卵刺激皮膚,引起劇癢和睡眠不安,小兒常因抓癢而將蟲卵帶到口中反覆自我感染。另一方面,絛蟲(如豬肉絛蟲、牛肉絛蟲、魚絛蟲)寄生在小腸內通常症狀輕微或無特殊不適,只有在糞便中偶然發現白色的帶狀蟲體節片時才察覺;部分患者可能有食慾改變或體重減輕。總體而言,腸道蠕蟲感染的症狀取決於蟲體數量和種類,嚴重時大量蟲體可糾結成團引起腸塞,需要透過藥物或手術驅蟲的處理。
(2)體內組織蠕蟲感染
某些蠕蟲幼蟲或成蟲可寄生在腸道以外的器官組織中,造成局部嚴重病變和相應症狀。舉例而言,豬囊尾幼蟲症(人攝入豬肉絛蟲卵後幼蟲在體內組織形成囊蟲)是危險的寄生狀況;當幼蟲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時,可在腦實質形成囊腫,導致癲癇發作、頭痛、神經功能缺損等症狀。再如血吸蟲病(吸蟲的一種,由血吸蟲寄生引起)在流行區是常見疾病:血吸蟲幼蟲經皮膚鑽入人體,成蟲寄生於門靜脈系統,引發肝臟和腸道的慢性發炎纖維化,患者可表現腹痛、腹瀉或血便,晚期出現肝脾腫大、腹水;某些血吸蟲(日本血吸蟲)的卵沉積於中樞神經系統還可誘發癲癇或截癱。血吸蟲寄生於膀胱靜脈叢時則以終末血尿(尿液末段帶血)為特徵,長期可致膀胱纖維化和腎功能損害。另一些絲狀蠕蟲如班氏絲蟲經蚊子傳播,在人體淋巴系統成熟後可引起淋巴阻塞和象皮病(患肢嚴重腫大變形)。旋毛蟲則是食用未熟豬肉感染的線蟲,幼蟲鑽入骨骼肌造成肌肉劇痛和發燒。儘管各種組織蠕蟲感染的表現各異,預防上皆需注意飲食衛生及環境衛生,治療則多以驅蟲藥物為主,大型蟲體或囊腫可能需要手術移除。
原蟲與蠕蟲感染治療方式
原蟲及蠕蟲感染主要以驅蟲藥物或抗原蟲藥物進行治療,並會依寄生蟲的種類和感染程度決定療程長短。對於嚴重感染的病例,除了藥物治療外,可能需要提供營養支持以改善患者的體力及營養狀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考慮手術以移除體內的寄生蟲或修復受損的組織。此外,預防此類感染相當重要,應落實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確保食物與飲水的清潔,並可透過定期驅蟲來降低感染風險。
六、 感染與免疫系統—人體如何應對感染的基本原理
當病原體侵入人體時,我們的免疫系統便會啟動一系列防禦機制來對抗感染、保護身體健康。免疫系統好比人體的護衛軍,由多種器官、細胞和分子共同組成,分工合作以識別和清除「非己」的入侵者。根據反應時間與專一性,免疫反應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兩大類型。先天性免疫(天然免疫)是身體與生俱來的防禦,本身不具特異性,能在病原入侵的最初數小時內迅速響應;適應性免疫(後天免疫)則是經過初次感染或疫苗刺激後產生的特異性防禦,需要數天時間啟動,但一旦建立可對特定病原提供長期保護。
正常狀況下,當感染被控制清除後,多數免疫細胞會進入休眠或凋亡,有時免疫記憶會被保留下來轉變為記憶細胞,在體內長期存續。這些記憶細胞若再次遇到相同的病原體入侵,能夠快速喚起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以更高效率殲滅病原,往往在症狀出現前就控制住了感染。這就是為什麼某些傳染病(如麻疹、水痘)罹患過一次後通常不會再得第二次,因為身體已產生了持久的免疫力。
然而,免疫系統並非萬無一失,有些感染被控制清除後,不會產生免疫記憶,當面對新型或變異的病原體(如新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變種),免疫系統無法有效識別,導致感染再迅速擴散。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例如患有先天免疫缺陷、愛滋病晚期患者、器官移植病人,或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抗癌病人)中,平常對健康人不會造成威脅的弱毒病原,也可能引起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另外,過度劇烈的免疫反應本身也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敗血症時免疫系統失控過度反應,會傷及健康組織導致器官衰竭。
總結而言,人體的免疫系統是防禦感染的關鍵,它能夠辨識並清除入侵的病原體,同時記住敵人的特徵以便未來更有效地應對。正因有免疫系統的守護,絕大多數細菌、病毒對我們造成不了持久的傷害。我們日常所採取的種種防疫措施(如接種疫苗、保持衛生習慣、充足營養與休息以維持免疫功能等),也是在幫助免疫系統發揮最佳的保護作用。不過免疫系統的保護作用不足時,就有機會讓感染威脅人體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