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長心外許醫師

    說起心肌梗塞,大家聞之色變,我們生活周遭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的比例似乎是越來越高。根據統計台灣最近10年的心肌梗塞發生率大約增加六成,其中以45歲到49歲增加的最多增加將近八成(見下圖)。

image

    這個疾病大家想到就覺得很害怕,平常報章雜誌上看到某些名人猝死,記者報導都說是冠狀動脈心肌梗塞。其實猝死發生的案例原因高達9成是心血管疾病引起,所以在臨床上只要遇到這個疾病大家都戒慎恐懼,一旦被醫師診斷有這個疾病大家都心慌到不行。在這幾年來,因為全身健康檢查的風行,還有臨床醫師對猝死風險預防意識的提升,很多情況是病人臨床上沒有什麼症狀但是就被檢查出有冠狀動脈阻塞。那麼對這個病我能不能給大家一個簡短但有效的介紹呢?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我喜歡用水管或者是公路來比喻身體的血管。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情境來描述我們不熟悉的醫學名詞,我覺得才能夠達到醫病溝通的目的。

    第一個先來介紹為什麼會阻塞?就說家裡的水管用久了哪裡有不阻塞的?但是什麼狀況比較容易造成阻塞?很簡單的道理,你常常把髒的、油的東西往水管裡丟,自然就容易阻塞。另外,或是家裡的水管,常常使用高壓力、或者是讓它在太陽底下曝曬,水管也會容易氧化破裂,人的身體也是一樣。高血脂症,或者是高血糖就容易讓血管壁產生髒東西的累積,尤其是抽煙吸進去的許多煙燃燒後的不好的物質,比如焦油或是各種過氧化物,特別喜歡黏在血管壁上!另外長期的高血壓相當於反覆在血管壁上施加壓力,也是造成血管內膜受傷的危險因子。另外我們臨床上觀察到高壓力工作的人也是容易造成血管阻塞的高風險族群。

    再來我們談談冠狀動脈阻塞會有什麼症狀?我們先來解釋什麼是症狀?大家在網路上查閱或者是看平常在醫院拿到的衛教資料,都會說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的典型症狀是強烈胸痛,疼痛感會延伸到肩膀、手臂、脖子、下巴、牙齒、胃部、上腹甚至後背,還會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以及暈眩,休息也無法緩解症狀。隨著病況持續惡化,患者會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這些很多是非特異性的症狀,比如說:胸痛、心絞痛、胃痛等等。這時候我喜歡用公路來做比喻,公路阻塞的情況可以分為:突然的(也就是急性的),或是慢慢發生的。那麼會不會有症狀呢(也就是會不會發生大塞車呢)?我喜歡用經濟學上常用的術語(供給與需求)。假如供給趕不上需求的量那麼就會有症狀!上頭寫的那些症狀大家都可以想像是下游的肌肉得不到營養,先是產生痛的症狀,如果真的都壞死了,就有可能產生心律不整(這種心律不整通常都是致命的)、無力(心衰竭)或者是破裂(通常也是會造成死亡)等等的症狀。


    如果平常的高速公路有四線道,其中一線道在修路,其實車流量影響不大。但是過年的時候車流量大的時候就會有影響。而且車流量大的時候修路的地段就特別容易發生車子撞在一起的事故,這時候可能就會造成更嚴重的阻塞。很容易理解的也是如果修路的路段很長或者是修路用掉四線道中的三線道,那麼即使在平時車流量不大的時候也會有塞車的情形。人的血管也一樣,如果不太嚴重的阻塞其實平常可能是不太會有症狀的。但是如果運動或有壓力時,需要更多更大的血流量時,就可能會有有阻塞的症狀;而且更有可能在這已有阻塞的地方產生新的血栓,造成整段血管不能流動。同樣可以理解的就是:如果阻塞的長度很長或者是阻塞的程度很嚴重,那麼即使是平時休息的時候,也會有心肌梗塞的症狀!


    那麼是不是有阻塞就一定會有症狀呢?大家要記得這個時候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時間,另外一個是人體的調適力。公路阻塞,如果大家預先知道就會去提早繞路,或者是去開很多外環道。人也一樣,當突然血管阻塞可能會造成下游的肌肉壞死,但是慢慢地阻塞,下游的肌肉可以靠側枝循環得到營養。

    再來就要談如果有冠狀動脈阻塞或者是心肌梗塞要怎麼處理?我們先從最嚴重的講起,如果是嚴重的心肌梗塞,病人通常有劇烈的胸痛,甚至心律不整造成休克,這個時候第一步通常在救護車消防隊來的時候就會開始實施電擊,加上CPR,病人送到醫院後,如果已經恢復生命跡象,經過初步的檢查確認是心肌梗塞,就會趕快送去做心導管。可是如果還是需要CPR(也就是生命跡象沒辦法維持),這時候在台灣大部分的大型醫學中心都可以召喚心臟外科團隊把葉克膜裝上去,然後一樣送去做心導管。我們高雄長庚是全台灣對急性心肌梗塞合併休克,置放最多葉克膜的團隊,經過我們的努力那些急性心肌梗塞合併休克的病人死亡率從七成降到三成,這時心導管的角色就是要查清楚是哪一條血管引起這次的急性心肌梗塞,然後我們通常都會選擇把阻塞的血管打通再放上支架。


    再來就講不是那麼緊急的狀況,也就是病人有持續的胸悶、胸痛或者是一運動就會有胸痛、胸部緊緊的感覺、牙齦痛或者是盜汗不舒服,或是簡單的運動就會呼吸很喘。這種情形就是前面所講的供給趕不上需求的增加,通常在這個時候,心肌細胞並沒有死亡只是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病人會到門診而不是到急診求醫。這時,大部分的心臟科醫師會安排運動心電圖或者是心肌灌流核醫檢查,這兩種檢查的目的是要區分心臟在遇到運動或者是壓力的時候,心臟為了要應付更高心輸出量的需求時,會不會產生缺血的症狀。如果這些檢查結果懷疑心肌有缺血的情形,通常下一步就是安排住院再做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檢查出來顯示有冠狀動脈的阻塞,這時候就要心臟內科、心臟外科醫師還有病人、病人家屬一起討論,什麼是最適宜的治療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沒有什麼症狀,但是因為去接受健康檢查(現在有很多高價位的自費健康檢查,包含電腦斷層冠狀動脈攝影),或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要住院開刀,手術前評估病人可能有心臟疾病,而做了一系列檢查之後發現冠狀動脈有阻塞。這個時候,會進入臨床上一個兩難的情況。比如說沒有症狀的冠狀動脈阻塞是不是真的要處理?目前仍然沒有定論!但是如果不處理病人自己會很擔心,或是病人要去接受其他的手術(比如說腸胃道的手術或者是骨科神經外科的手術),其他科的手術醫師或者是麻醉醫師,也會很擔心病人在麻醉中或者是手術後發生心臟問題時怎麼辦?如果因病人出了問題上法庭,就很難自圓其說道:明明知道病人心臟有問題為什麼不處理而直接開非關心臟的手術?

    至於冠狀動脈阻塞要如何治療?這個題目留待下一期再來分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臟病 冠狀動脈
    全站熱搜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