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謝麗貞醫師講授之1)

 

  「臟」病變是留在自身之處,不會離開該臟的所在;而「腑」產生的病變,會上下行走各處流竄,影響的地方變異無常。「臟」病變的特徵:脈象慢、屬寒、局限而不外移;而六腑病變的特徵:脈象快、屬熱,會上下行走不限自身之處,所影響的組織器官變異無常。

 

  所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生病時通常隱諱不明,不易立刻得知,要歷時許久才漸漸明顯,等發現病變時,通常也已經相當嚴重了。比如心臟瓣膜破損和心中膈缺損使心臟無法正常運作,或心肌梗塞後心肌收縮困難,血液打不出去,循環出去的血量減少而蓄積在心室造成心臟肥大,這些問題一定集中在心臟本身中,是臟的病變。相對的,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五腑生病時,很快就會用許多症狀來表現。像大腸的某一段不能蠕動,但那一段的上下卻是正常可以蠕動的,因此胃腸中的食糜自上方擠壓,而那一段不能蠕動的腸道久而久之就腐敗壞死,這是大腸本身的問題,也是造成腸胃道上下通行功能的紊亂,所影響的組織器官變異無常。又第六「腑」是為三焦,三焦含上、中、下焦是為一體,其雖屬「腑」,但其對應的心主別脈(心臟的電生理傳導系統)與屬「臟」的心卻緊密結合不能分離,所以發生病變時,其影響的組織器官更會因能量系統和血液循環而遍及全身。 

 

  最常見的臟腑病變是胃。而胃和中焦都屬於腑,胃有實體,中焦沒有實體,而且位於胃的中脘之處,屬人體自動能量的運作系統。一旦胃出了病變,中焦也會跟著出現問題。兩者都出現問題時,病症不僅發生在胃實體之內,如悶熱、疼痛、不舒服、發燒、嘔心、頭痛、全身酸痛,同時也會因中焦運作的失常而腹脹、排空異常、不思飲食、疲倦,還會出現四肢無力、心悸、胸悶、煩躁不安,甚至心律異常等症候來。所以,胃有問題的病患會說:胃這裡痛、身體到處這裡、那裡也在痛。

 

  胃本身的毛病,約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急性發作的病變,就是急性胃發炎,其發燒大概在37.5℃~38.5℃間,很少超過39℃。症狀就是胃部感覺發熱、疼痛、無力、胃口不好,身體也會微燒。如果發燒還伴隨有寒顫,一般是細菌感染,但是由於胃內極酸(相當鹽酸的強度),這種胃引起的一般細菌感染少見。最常聽到的是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生存在很酸的環境裡,所以西醫在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時,會使用氫離子阻斷劑抑制胃酸產生,讓胃內的環境失去酸性而無法正常活動運作;一旦胃的環境恢復酸性時,細菌又會開始活躍了。另一種胃本身的毛病就是潛移默化的慢性胃病,其原因則變化多端,包括: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肝功能異常、胃穿孔、胃潰瘍、胃萎縮等,久而久之後可能變化成胃癌,需要小心分辨。

 

  若胃炎急性發作時,會發生全身寒顫(畏寒、打哆嗦),這是在人體發燒前,體內的調溫中樞會感受到溫度不足,讓身體啟動升溫機制,令肌肉收縮、毛孔豎起,以增加產熱,才發生顫抖。發燒的目的是去進行發炎作用和啟動殺菌機制。當病患告知胃痛還會打冷顫時,就是要發燒的前兆了。這樣的症狀會固定在一個位置,那雖是胃本身的問題,但是還會漫延身體各處。若為慢性胃炎且已經拖延很長一段時間時,就不會有寒顫的現象,因為其發炎產生潰瘍早已一直存在,胃一直痛,胃壁內部的肌肉,就像被鹽酸侵蝕一般,慢慢腐蝕,這種發燒是胃裡面的悶燒,就非全身性的發燒。

 

  從急性胃炎轉成慢性胃炎,大約要三個月到六個月以上,才會歸類為慢性胃病。慢性胃病久了之後會轉成長期胃潰瘍,或演變成固定的胃痛。一般胃痛到這種程度時,才去找醫師吃藥,這已然成為是胃本身的問題。另外,胃是中焦所在之處,中焦又是三焦的一部分,而三焦和心主別脈則是腑與臟的關係,就會進而影響到呼吸和心律,呼吸和心律又主宰著血氧的全身血液循環運行,關係著全身器官組織的營養、代謝功能的運作,所以就會產生全身性的症狀。

  

  又若胃本身沒有病變,只是中焦系統運作產生問題,這時期病患很少感覺有胃痛,而是呈現胃脹、胃不舒服、噁心、腸道蠕動不良等的症狀,這些症狀會離開胃部流竄他處,如:口腔發熱、食道逆流,口酸、口臭、便祕、腹瀉等等。由於上、中、下焦三者合為一體,又與緊密結合心臟的心主別脈相互聯繫,一處生病,各處生病。所以,當胃不舒服時,心臟也會跳得很快,有心悸的感覺,想噁心嘔吐、胸悶、氣促、呼吸困難,排泄異常,這都是三焦系統的症狀。三焦系統的統籌中心在頭部的中樞神經系統中,因而也會造成腦部神經系統的紊亂,產生頭部昏脹、恐慌、不安、焦慮等的現象。由於三焦本身是「有名無形」不具實體的功能系統,必須借助其運作結果的良好與否才能得知,所以其生病時,即其他器官組織產生症狀了方才為我們所能得知。

 

  再藉心臟的問題來解釋,若為心主別脈出了問題,則會被診斷為心律不整,心悸,或是心臟跳動的時候會開始恐慌,而不跳時會覺得全身無力,血液灌流不足或臉色發白,會心驚膽顫。當然病患自身並不清楚原因為何,而是藉心主別脈的心律來告訴我們,也就是說病患會知道有症狀,但不知道真正的病因在何處?但是我們可以利用這種關聯來分辨。是臟本身的病變,如心絞痛,問題一定留在臟器本身,像這張桌子的一腳壞掉,就是桌子本體壞掉了;腑的病變則用功能缺陷的症狀來表現,像是桌子一腳壞掉而成長短腳,用起來不平衡、不穩定,或難以使用,會造成使用者受傷,就是遠離腑本身的病變,要依症狀追究罹病根源的腑。

 

  所以,腑(包括三焦或心主別脈)產生病變時,都是要以其他部位的症狀來分析。例如,有患者告知頭痛欲裂,這時我們就要去辨別,究竟是頭本身的疼痛呢?還是腑或三焦引起的疼痛呢?需考量的因素就是要從症狀來辨別,要越問越多越詳細,以便正確診斷。如頭痛到底是胃病變引起的?還是心主別脈引起的?還是頭部受碰撞引起的?還是其他問題引起的?還是自外而來的傷害?例如:外力、溫度、空氣、毒素、病毒、細菌等等,其所影響的症狀也不一樣,像不同的中毒引起不同的症狀一般。神經性的毒素,因為神經被阻斷,讓人不能動;化學性的毒素,如果是酸引起的,會腐蝕器官組織,就是實質臟腑器官的傷害,這些都需要一一分辨清楚。所以,我們在診斷時,務必要正、反、多向,以及全面性地思考,是甚麼問題才會演變成這樣症狀?是這樣的症狀又會來自那些地方呢?

 

  是「臟」?「腑」?這是首先要判別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