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謝麗貞醫師的診邊細語」之18)

作者:謝醫師              關鍵字:熱中暑、寒暑症

        地球越來越熱,世界上許多地區頻頻出現高熱、高溫的現象,各地有不少熱死人的報導。在台灣,今年1月至6月的統計,台灣因中暑而就診的已達7百人次,比去年同期成長了約30%,其中6月分人數有427人次,比去年同期成長約1成,也創下7年來單月的新高(引自:2013年7月25日 台灣新生報)。

 「熱中暑」就是體內的熱氣,無法經過皮膚散發出去而蓄積的一種現象。當身體內熱量不斷蓄積,體溫就逐漸上升,一旦達到身體無法忍受的範圍時,便逐漸出現許多器官功能的異常變化,包括:神經、血管的運行和調節、各種生化、代謝、消化、吸收等功能的紊亂,最後器官的機能便開始癱瘓或衰竭,像:頭部熱脹、頭昏、頭痛、眼睛濕熱、視力模糊、呼吸困難、吸不到空氣、心煩、氣燥、不思飲食、腹脹、拉肚子、全身無力等等的症狀。嚴重時,人會脫水、血壓不穩、心痛心悸、呼吸困難、精神躁動、無力昏倒,那就是「熱中暑」或「熱衰竭」了。如果不去緊急處理時,會有生命的危險,尤其是老年體弱的人、嬰兒、小孩或慢性病患者等。

一般人「熱中暑」的症狀,隨其「熱中暑」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特別是在早期之時,因流鼻水、咳嗽、頭痛、頭頸悶熱等,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越治療越嚴重,症狀也越來越複雜越久。如果繼續受熱而加重中暑,則容易合併中樞神經病變、急性肝、腎衰竭、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等併發症,死亡率可以高達80%以上。

  因此,炎炎夏日如何預防熱中暑成為一大課題,特別是台灣白天的氣溫經常在攝氏30幾度(日曬下的鐵皮轎車內,溫度可達攝氏60度以上),當人突然自高熱進入攝氏20度左右的冷氣房裡,或是進入生鮮超市等低於攝氏10度的環境中,人的調節溫度功能通常無法迅速應付如此大於20度上下的溫差。這時,這種高溫差,不但加重熱中暑的程度,還造成人們又再受凍、受寒、或著涼的現象,讓人體的調節溫度系統更疲於應付而當機,只好產生難以分辨的「寒暑症」了。這種「寒暑症」最常見的症狀是:頭悶熱、頭脹氣、體表濕冷、體內熱氣不出,盜汗不止、呼吸困難、有胸悶、心慌的感覺等等。「寒暑症」通常是沒有特效藥,必須要將層層的受寒、中暑驅逐體外,才能協助人體恢復正常的調節溫度功能系統。因此,每個人必須要小心預防保健,照顧好自己、家人、尤其是小朋友,以免遭受「熱中暑」或「寒暑症」的傷害。

 

醫師的叮嚀與建議:

一、如何預防熱中暑?

  1、不在日正當中時分到戶外去。

  2、必須到戶外去時要有防曬措施。

  3、防曬措施應有通風的設計。

  4、適時地充分的補充水份。

  5、注意體內電解質(鈉、鉀離子等)的平衡。

  6、關注體內器官功能的異常變化。

二、有「熱中暑」的症狀時:

要立刻遠離熱源,到通風、涼快的地方;要迅速脫去多餘的衣物;要充分的補充水份;適度給予電解質(鈉、鉀離子等,這需要有專業的意見);熱中暑嚴重時,如:胸悶、氣促、心跳加速、四肢癱瘓、精神混亂、意識不清、昏迷不醒等要立刻就醫。

三、有「寒暑症」的症狀時:

不要飲用冰冷的食物,盡量喝熱水、熱湯,避免在冷氣房或急速通風的地方。「寒暑症」的症狀有時容易和「熱中暑」的症狀混淆,需要正確的分辨。

 

為避免「熱中暑」或「寒暑症」對大家造成的傷害,謝醫師正在研究一種「解暑飲」,有預防、保健以及消除症狀的效果。當有懷疑「熱中暑」或「寒暑症」的症狀時,不妨試一試飲用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謝麗貞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